老龄化社会即将到来,代表委员呼吁:
农村养老问题更应引起关注
本报记者吴佩郭少雅毛晓雅
“我跟农村50后、60后的老人们聊天,经常听到此类担忧:老了以后怎么办?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的父母,辛苦了一辈子,终于把孩子供上了大学、进了城。可等他们老了,既没有退休工资,农村养老金又不高。是选择跟子女进城养老,还是独自在农村生活?好像哪都不合适……”在河南代表团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阳市崔派艺术研究院院长崔小田的一番话,让诸多代表频频点头。
据预计,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达到2.5亿。如何让这些辛苦一生的群体老有所养?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城乡养老这个老话题再次被提及,引起代表委员的热议。
城乡养老有区别
全国人大代表杨秀华是位老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下板城镇朝梁子村党支部书记任上,已有30年光景。她发现,农村老人都不喜欢进养老院,也不喜欢离家远,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作伴。“城市人可能习惯了过标准化的生活,想法也比较新潮,对养老服务并不陌生。可放在农村不实际,老人们的乡土情结普遍都重。”杨秀华说,但现在的养老体系缺乏城乡之间的区分,基本都是“一刀切”。
持有同样观点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怀集县连麦镇长岗村种养专业户徐建贤,他告诉记者,关于养老问题,城市和农村情况确实有差别,群体特性也不同,因此城乡之间,需要因地制宜。“城里老人养老面临最多的是养老院设施和收费的问题,而农村老人面临的则是养老观念的问题,他们很难接受全新的养老方式,即便是现在所提倡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方式,前提也是具备丰富的医疗资源,这对农村现有的医疗条件来说,显然不够现实。”
那么,农村的老人该怎么养老?杨秀华建议,可以实行“聚合型养老”,老人在村子里,又或者毗邻的几个村集中在一个养老点,既可以住在那里,也可以回家养老,集中养老点可以为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饮食、医疗和娱乐等服务。“这种养老要么由社会力量来经营,要么由村委会来管理,但都需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杨秀华说。
盼望政策更解渴
这几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田阳县那满镇新立村党总支部书记罗朝阳,一直为提高农村养老补贴标准奔走呼号。“现在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有每月55元的基础养老金,已经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罗朝阳说,“当年,55元能买一袋白面,可现在能买什么?物价涨得那么快,基础养老金却一直不涨,55元的标准,农民怎么能解渴,又怎么能安心养老?”
罗朝阳建议国家能适度提高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由每月55元至少增至150元。同时对农村高龄老人,实行梯度高龄津贴,以此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此外,他还建议应该建立农村基础养老金与物价上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标准、农村最新扶贫标准挂钩的联动机制。
在徐建贤看来,要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除了将养老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月300元外,还必须解决农村大病医保的问题。“在农村,老人其实最怕的就是生病,因病致穷的现实案例确实比比皆是。如果国家能提高大病医保的报销比例,农村老人的养老基本就无后顾之忧了。”
养老模式可多元
与城市的养老院相比,农村的养老设施显然更为落后。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永年县界河店乡杜刘固村村委会主任杜庆申调研发现,很多养老院的卫生状况堪忧,服务人员不够专业,老人的生活品质难以保障。他建议,民政部门应成立一个“养老院管理科”,专门负责所在区域的养老院的具体问题,同时配备专业的医疗设备。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任秀荣则认为,应该在农村宣传和鼓励多种模式的养老,引进社会资本进入养老行业,“现在国家还没有实现集中养老。养老院数量有限,一些民营企业更不愿意做这个事,国家应该进行引导。”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则建议可以在城市周边、城乡结合地区建设“专业养老小镇”,统筹解决城市农村养老问题,以破解养老困局。“一方面,农村老人可以将获得的土地收益用于养老,实现就近就地养老;另一方面,城市老人到养老小镇养老,有望带动周边的服务业和产业集中投放。”
“全面推行社会化养老在我国条件并不成熟,但我们可以尝试以税收、保险、社会服务与居家养老多样性相结合的方式,来促进中国式养老体系的发展创新。”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董恒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