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招商引资 > 正文
    购物车
    0

    首届新农人乡村建设交流会暨人才计划12期培训总结

    信息发布者:黄江本
    2017-03-18 13:32:56   转载

    首届新农人乡村建设交流会暨人才计划12期培训总结

    2017-03-05 16:54:04     来源:苗苗 蒲韩新青年公社    点击:315



    春天真的来了,不仅仅看着就会觉得温暖,而且真的是有着春回大地的温度。


    三月的太阳又会和二月的变得不同,而这细微的变化只有农家人会关心,关乎他们的光景,他们的生计,他们的子子孙孙。


    从田间地头走过,恍然想起姜夔的《扬州慢》,他慨叹“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战乱年代里,过去的十里繁华,只化作了青青荠麦,无限忧愁。算而今,应是“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农耕春忙”。如此光景,在21世纪朝阳初升的新世纪里,还是别有一番风味在心头,这春风荠麦,连接着寒冬,却孕育着阳春的新希望!


    与友人笑谈:此次永济培训号称为“乡建神仙会”,开到天上去了!其实此种说法不仅仅是笑谈,更是真实的内心映照:有骄傲,也有自豪;有着不同于主流的仙风道骨清高气,却也有着立足黎民苍生、普罗大众的地气、泥土气。


    中条山下,黄河岸边,晋陕豫乡建中心,中国综合农协“大熊猫”之称的永济蒲韩社区里,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农人,院外,是春风十里,荠麦青青,农耕春忙。


    我与时代


    春节落幕,“返乡体”的热潮过后,大家都“返城”了,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返乡见闻”:有七大姑八大姨的催婚金钱堆砌的人情世故、红白喜事间的淡泊人情,也有癌症低龄化的症候、乡村宗教信仰的迷失、生活环境的恶化、扎眼的贫富差距微信群代替了大槐树;同时也有着乡村内生出来的基层政府职能复燃外出务工人员志愿者集群的村社理性凸显、民间传统春节的年味传承。现代化资本逻辑映射下的乡村图景令人凄凉悲伤,但又有难以言传的人性的温暖,正如村庄里的故事也并非都是绝望或痛心,乡村的痛、乡村的悲,总包含着温暖与坚韧,因此也还隐约闪现着那永恒存在的人性的希望。


    而这一系列的“返乡见闻”展现的每个人微观层面“小时代”景观,却映射着“大时代”里整个社会的大形势,乃至于全球危机下的国际宏观形势。2008年这个时间节点,至今8年过去了,世界都没能走出那场经济危机的阴影,世界经济利率不再波动,持续平稳。

    而这样的情况仅出现在二战期间,人类步入了另一个转型期,而二战转移经济危机是由全世界人民共同承担的代价,那如今呢?我们中国能否探索出另一种可能?乡村建设正在回应着这个历史课题。


    河马帮我们梳理了社会的三大负债(企业负债、政府负债、中产家庭负债)资本泡沫化下的三轮资本下乡(90年代末农业工业化、土地流转、2010年起的资本下乡乡镇企业、当今房地产泡沫),以及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背景下的“新土改”及社会结构变化。在诸多大背景下,国家提出“三位一体”(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这样的政策导向,在浩浩荡荡的大历史中又会产生怎样的探索呢?我们是在探索的一群年轻人。回应历史的或许该是对乡土价值的再发现、重挖掘,以及乡土功能的重构。


    青年人裹挟在“小时代”的迷茫之中,时代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却没给我们选择的能力,在春节返乡中,“我”扮演着什么角色?又追寻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如何建构自己不同于消费和资本逻辑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立场?或许,这才是我们的出路。

    商业化、电商化的乡建模式探索




    当代乡村建设作为民间自下而上的探索运动中,活跃着从“人才计划”中孵化出来的无数青年人。张琪大哥分享了从“发现乡村美好”视角转型为商业模式的滋农游学成长历程,在福建探索乡建道路的滋农游学团队,总结出一系列经验,适合进行“民宿+游学”模式的村落必须要有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相应的历史文化底蕴。在实践中要学会整合政府、媒体等多种资源,要努力实践商业价值和乡建理念的调和。

    与此相应,在上海做“设计丰收”袁清华,从河北翟城村乡建院,到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到魔都“设计丰收”,而今转向农业进城。他展示了创意农业在大都市中的价值,从多个角度分享了“设计+农业”、“设计+传统手工艺”、“设计+剩余空间”、“设计+体验”等多种模式,进而形成“小而互联”的村庄发展模式,介入市民达到“农业进城,城乡互助”的创意农业目的。


    除此之外,还有乡建电商平台搭建的探索。“村里有人”电商平台的卿有钱大哥,利用乡土社会的熟人人脉圈,在切断了农民和消费者关系的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业工业化社会里,企图重新打造新型的“农民---消费者”关系,让农民公平地获得收入、更有尊严地生活,让市民消费者更放心地生活。

    还有张臣团队的“乡建润村”APP电商平台。基于乡建整个青年培养网络、返乡创业网络、合作社网络等,搭建一个网络电商大平台,搭建大乡建体系的商业转型平台,是一个网络电商化的RRPGS平台。


    这些转型商业化、电商化的乡建探索案例,我一时还很难理解,狭隘的想法是:借助资本、政府,我们能否成功驾驭资本、政府?会不会商业化之后成了为中产服务的没有农民的农村?没有农村的乡建?多元的探索有很多种,乡建是包容的,做乡村建设的青年人也应该是包容的,要有大视野、大格局。初出茅驴,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返乡创业的乡建模式探索



    梁漱溟老先生说:乡村建设不止建设乡村,乃为整个社会之建设。当代乡村建设中,面对着三大资本过剩、城市危机爆发、农村三要素净流出等等一系列问题,一大批乡建青年返回乡村,返乡创业,探索在地化的乡村建设实践。这次“神仙会”上就有五位青年分享了他们的返乡创业故事。


    参与乡建十余年的王德斌大哥。他分享了自己从乡建到返乡的心路历程。有着极其丰富的合作社经验,对资金互助、综合农协、小额贷款、统购统销、内置金融等等合作社项目都很熟络,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年过后,今年返回故乡云南,开始自己的建乡。这是一个令人敬重的年轻人,在浮躁的年代沉心静气做事,踏踏实实做人,明明白白地生活着,没有刻意去融入历史,历史却不会把他忘记。


    早在迷茫的大一,我就整理过一个叫做“姚慧峰”的城市医生返乡种稻的故事,那时觉得就是骗人的故事,生于长于实物接触的西部乡村,我对虚拟网络有一种天然的不信任,到大学依旧没能产生信任感。

    这次却见到了这位耳闻四年的“虚拟人”。他长得短小精悍,天然的瘦小和黑皮肤,还有小巧的笑容堆在皮包骨头的脸上,啊哈,原来真的是个真人哎!果然像“百度百科”那样,姚社长大学毕业,进入高薪医药行业,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却没有踏实的感觉。2010年果断辞职参与一年的沃土工坊实习生,2011年坚决返乡。

    但是这次他的分享是有着酸甜苦辣、有着真实生命体验的丰满的“姚慧峰”:父母的反对、村民的讥讽嘲笑,以及种田的劳累、心灵的孤单,这些在逆主流而行的实践注定遭到无情的冷落和打压,而不仅仅是媒体所描绘的“浪漫”、“非主流”。

    他2011年返乡创业,渐渐发展起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稻鸭种植,成立合作社,成立融自然教育、国学传统于其中的“慎情书舍”、综合自然教育、传统手工、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一粒米的故乡”,一步步盘活乡村文化,复兴乡土文明。

    他更多的是真诚地分享了他的心路历程:返乡是一辈子的事,而不是一时的冲动。返乡不是为了挣钱,不是为了事业,也挣不了大钱,也不是只有情怀,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乡村生活,为的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家人的陪伴、理想的实现,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的亲人。

    他反复提醒我们这些小生: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强烈的愿望,一定要谨慎返乡。要融在农民中、农村里,不能情怀泛滥,一定要胸怀理想,脚踏实地。这位姚大哥的叮嘱和赤诚都令我敬重、令我感动,他以他的真诚来做事、做人,这份求真向善的正气,正是我们乡建新农人不可或缺的一股气。很喜欢这个曾经以为是虚拟人的大哥。


    对于鲁峰大哥来说,返乡是个意外,原本计划几周的出差变成了三年时间的出差,定居在了蒲韩乡村社区的青年农场,阴差阳错种了地,却是遇到了自己的真爱与信仰。

    鲁峰大哥分享的是他在青年农场十年的总结出来的“自然农法”经验,以道家“道法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在此基础上来对待农场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顺应自然、顺应农时,在此前提下耕种、修剪、除草、治病,他说,“为农之道,便是为人之道,要尊重、顺从、包容。”这位大哥的处世之道,也恰恰成就了他的为农之道。在如此浮华的人世间,此种悠然闲适之态,实属难得可贵。


    有一个被称为“为梦想而种菜的傻子”的大哥,屡做屡败、屡败屡做,那便是默默返乡创业十余年的河北正定县的王永波大哥。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返乡路,他还是更多地分享给我们经验教训:理想指引回到农村,信念支撑坚守农村,返乡的决定需要理想情怀,但要想熬着将事情做成做好是需要坚强的信念支撑;农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个体创业一定要与大时代相结合,与乡建大机体相结合,更要与本地资源相结合。


    乡建青年都是一些有着传奇经历的青年人,不安于时代,创造着历史,他们百折不挠,他们愈挫愈勇,这些分享不是小概率事件的成功学鸡汤,而是可以借鉴的真经验教训。


    唐义国大哥是我去年去蒲韩结业答辩时记住的人,十一期人才计划学员小宇给我讲了她在南塘遇到的爱情,便是一个在昆山负责青澄计划的叫做唐义国的好青年。啊哦,这次也见到了这个情郎。

    他风趣地讲述了阳澄湖边的那群创业的青年人,不同于其他的返乡青年,他的返乡是在他乡与商业企业的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寻找相应的契合点,一起“守望农业,善待土地。望天、望地、望水、望人、望生命、望田头。”他诗意般地在土地上生活着,三十而立之年,觅到了爱情,寻到了事业,知道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并义无反顾,坚守农业。他把冷尚书的一句话送给大家:另类地活着本身就是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挑战!的确是这样。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嘶。”东坡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也该送给唐大哥,送给那个陪他一起诗意栖居的诗宇姑娘。


    曾经以为,只有逃离乡村才能再回去建设乡村,后来发现,离开乡村再返乡便成了一种奢侈,如今看来,还有这么些青年再追求着“奢侈”。田园诗般的小清新,只是城市中产逃避现代化焦虑的场域,真正的田园是属于我们的,是属于脚踏黄土,挥汗如雨的农夫渔夫的——所谓农夫,就是光着脚丫站在田埂上能找到回家的路的人。


    成熟的村社案例分享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时代的终结起,包产到户的土地改革现代化大潮中,全国农村面临几重危机:农业化学化和资本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生态和可持续性恶化,仍然有着无数的农民组织化探索,为乡村建设、中国农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成熟案例。有幸,这次得以共享这些成熟案例。


    山西省永济市的蒲韩社区以社区组织、生态种植、留住年轻人而享誉全国。三次往来蒲韩,看到的却是一样的农村,不一样的蒲韩。郑冰老师、谢福政大叔,夫妻二人,每次都会真心实意、朴素真诚的和我们对话。

    细细道来自1998年开始的村社探索:1998年,永济寨子村的一场农民技术培训拉开了蒲韩社区探索农民合作的序幕。18年间几经波折,凭着不懈的执着和探索,蒲韩团队把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变成提高农民组织化的尝试、变成拓展团队服务的契机。今天的蒲韩社区覆盖了两个乡镇的43个自然村,其联合社包含了28个合作社,3865个农户会员在8万亩土地上转向多元生态种植,对接了永济和运城的8100个消费者家庭。

    经过18年的努力,蒲韩团队目前有113个全职工作人员,80%以上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团队核心坚守着社区和生活第一,经济提升第二的原则。现在,蒲韩社区的农户会员把三分之一的产品用于社区内部的互换消费,三分之一直接提供给城市消费会员,三分之一出售给经过培训的经纪人。


    蒲韩社区如何起步,又怎么一步一步地成长?它另辟了哪些蹊径,突破了哪些主流的农村发展思路,才造就了今天的蒲韩社区?2016年7月13日-15日,人民食物主权团队参访了蒲韩社区,并推出了系列文章,【蒲韩故事】:今天如何让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一)(二)(三),还有【蒲韩系列】社区联合社:农民合作的意义远超出赚钱增收、回乡青年如何有所作为?不倒翁学堂:合作养老,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继承传统手工艺,利润透明零剥削。详细具体、透彻清晰地梳理了蒲韩的案例,郑冰老师口述了蒲韩18年的成长经历。(文章链接见文末)

    在此我不多说,仅说说夫妻二人给予我们后辈人的处世智慧:不论是当村长,还是组织合作社,都要心怀一颗为人民群众办事的真心来做事;没有村就没有家,没有国更不会有家,要有青年人的大视野、大格局;构建起农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村民打成一片才是农村工作的金元宝,拒绝不符合农民逻辑的思路侵入农村;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欲望膨胀的时代、经济爆炸地过春节的时代,从城到乡,要有一个心理成长过程,搭建一个非专业课堂来让青年人成长;在媒婆抬起的高价彩礼时代,促成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在一个乡村扎根十年,让彼此的理想落地,才能形成区别于金钱衡量的成长价值体系;合作社是垄断经济!要引导社员正确消费,不过度消费,形成小农户、大经济的良性家庭理性、村社理性。


    这都是字字珠玑的处世之道,为人之道,生命经验。每一次聆听,总要感叹底层民众的智慧,人民主体性价值观下的生存经验。有一天,也畅想着和一群好友,扎根在一个村里,耕耘理想。郑冰老师不仅以语言鼓励,更给于我们实实在在的步伐探索。


    耳闻江湖有标哥,五朵金花来参会。爱故乡安徽南塘联络员杨云标,江湖人称“标哥”,这样的大咖级人物,这次也有幸一睹芳容,一叙衷肠。

    标哥给我们分享了他在安徽阜阳的南塘村组织发展农民合作社18年来的主要历程。从特定历史时期下通过维权团结村民,到成立合作社后的民主治理,再到经济建设时期推行资金互助和建设小酒坊,最后到合作社的文化兴村。每一步都走的缓慢而踏实。

    他18年的农民组织化探索也充满了江湖豪情:成立“南塘民府”、“公益行宫”,酿有南塘大曲“江湖情”,举办爱故乡“舞林大会”……再看那幅霸气的以<人间>为横批的对联“九尺舞台演尽人间大义;万众同心共奏爱乡凯歌”。南塘的每一处都凸显着农民的主体性,农民当家做主的尊严,重新建构起农民对自我的价值认同乃是乡村建设的第一步,而标哥做到了!有根的文化,才能托起人民的未来。此等豪情,方显劳动的光荣价值,方显农民的当家作主!


    海峡对岸,也有着一波年轻人在做着对世界的探索,来自台湾宜兰,人称“小鶹”的谢佳玲姐姐,从一个环保教育工作者,为了保护鸟儿,而返乡种田,只为了保育一方水土,提供给鸟儿的栖息地。这一单纯的念想,她辞去高薪工作,种地养鸟。

    18年来,都做同样一件事的小鶹姐,有着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乐观和智慧,践行着农夫精神,友善耕作,成立应援团,形成横向联谊、纵向传承的农友互助关系,产销互助关系,进而构建健康的城乡互助关系。

    率真的她初来大陆便重感冒了,在分享讲堂上却是又蹦又跳地得用沙哑的嗓音给我们讲述她和鸟儿的故事。突然想起姚社长那句话:返乡不能情怀泛滥,土地抛荒跟你没关系,乡村凋敝跟你也没关系,要踏踏实实的把自己融入到每一件小事中去,不要以俯视者、拯救者的姿态去返乡,返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要以最朴素的情怀去做简简单单的事。只有先流了汗之后,才会有劳动、土地、粮食的概念!

    谁能说小鶹姐不是再进行乡村建设呢?谁能说她那是中产的田园消遣呢?她不正是以普通人的朴素情怀在书写着对土地、对生命最深沉的爱吗?


    这些将近二十年的坚守,已然不再是年少的冲动,早已变成了一辈子的生活方式,润物无声地保育一方乡土,也为后现代危机之下的人类提供另一个世界的可能。

    青年人的探索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时,三月的明媚却总难以让我们抹去那位亦师亦友亦父的“老石”离去的痛伤,“青年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老石托起了青年人的另一个春天,他们都刚从学校毕业没几年,循着老师的脚步,试图在乡村探索未来。


    长春云风专业合作社的归乡团队,与农民精英结合,发酵床养殖技术、自然农法推广等,打造归乡网络服务平台。在时代中,稳步前行。


    永济蒲韩的人才计划创业团队,秉持蒲韩社区农民协会的组织资源,在老石农场孵化培养人才,通过与协会的配合,学习蒲韩的经验,深入接触到蒲韩资金互助、儿童教育、统购统销日常工作运营中,同时完善与协会线下农产品的销售相互补的线上套餐服务。承接青年培养,摸索前行。


    潼关创业团队,承办了23届支农调研交流会,引进了发酵床养殖技术,村庄文化建设,资金互助条件不成熟,没能成立。但村政府有很大的支持力度,资源比较丰厚,但适合本土建设实践的模式尚在探索中。


    雅安创业团队,碧峰峡的旅游新引力带来了大批资本的入侵,在村子里成立了合作社,但村文化建设没有做好,村民积极性调动困难,导致创业步履维艰。


    这些实践在一线的同志们和我是同龄人,都是90后,他们的实践探索很难,却也有无穷无尽的可能性。愿我们都忠于理想,脚踏实地。

    新工人群体的探索




    工人群体承受了国企改革的惨痛代价,也自那时起,中西部的青壮年农民纷纷离开本乡本土,向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奔去,农民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去寻找新的自己,偏偏遗失了自己。


    他们没有城市的经验,也脱离了农村的经验,肩扛着冷冷暖暖的人生,唯有在干活停顿下来的时候,向远方的故乡瞭望。一张张冷峻的脸,还有迷茫的眼神,让人感到城市空气的窒息,他们除了付出汗水和体力挣工资外,只是城市的过客,越不过那高高的门槛。这不是真正的城市化进程,仅仅是农民外出务工而已,他们简称农民工,人口多达上亿。他们在城市奔波,输掉了社会的尊严,缺少城市的居住权和子女教育权。事实上,中国输的更多,浪费了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化机遇。


    吕途老师这位为了研究新工人而选择成为新工人的学者,这几天一直和我们吃在一起、睡在一起、玩在一起、闹在一起、学在一起,她变成一位分享者,分享她眼中的新工人群体: 2.74亿从事流水线工作、建筑工队、家政服务等外出务工群体;6400万留守儿童,3400万流动儿童,这一系列冷冰冰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一个个家庭。她通过一系列的调研,访谈,甚至去工厂打工,为工人群体发声,写了三本书《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


    当代新工人群体迷失在城乡之中,更丧失了最基本的主体性意识,她深刻意识到,没有方向,就不会有力量,工人文化主体性的丧失更是让她痛心。她讲述了北京皮村工友之家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的打工艺术团,到2005年的同心实验学校,从2006年的同心互惠商店,到2008年的打工文化博物馆,再到2009年的工人大学,2013年的同心桃园,以及2016年的同心公社:每一个新项目的开发都是具有的深远意义,每一个事业分支都是唤醒工人群体自尊自强之路上永远的丰碑。同时,她组织工人进行学习,任工人大学的辅导员,启蒙新工人觉醒,去维权、去书写自己的历史、去表达自己的文化。可敬的吕途老师只祈愿:让亿万劳动者所面临“呆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乡村”的现状变成“呆的下的城市,回得去的乡村”。


    闲余时间和吕途老师聊天,她很耐心,也很真诚,更是有着学者少有的谦虚和自省,葛兰西指称的“有机知识分子”是她一直努力的方向。比起国内、国际的大型学术研讨会,求真向善的吕途老师更愿意和工人在一起劳动,学习。这样的知识分子是多么难得啊!我一直都庆幸自己身边有一群用脚做学问的学者。


    北京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是北师大农民之子社团的毕业生创办的机构,专门服务于城市流动儿童。早有耳闻的石峰大哥分享了他对于农民之子社团和农民之子文化发展中心的认识和定位:超越左右,回归教育,与人为善。在阐述“回归教育”的定位时,他还专门分析了旧乡建和新乡建在思想体系上的不同,认为旧乡建时代的平民教育路线是他所认识到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石大哥还分享了他对于农民之子做事定位的进一步解读,并将其分为学习圈文化、书院教育、青年发展、艺术教育和大半塔五个部分。这也是在探索治愈城市“疾病”的一个团队,都默默地在负重潜行,却自立于天地之间。


    我们不知道城市的未来在哪里,而面对乡村的未来却也有着无尽的迷茫,但至少不论在城或是在乡,都在试图探索出一套不同于“投入---产出”资本逻辑的新的价值体系。正因为无法把握,乡村或许才更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


    春天来了,又想起老石那亲切的话:青年们是用来成长的,老师却是用来牺牲的,甚至这个时代都是用来牺牲的。是的,没有牺牲哪有成长呢?但愿在一棵老树旁能够长出满怀希望的春天来。

    爱故乡的行动力量——河南乡村建设报告


    泱泱华夏,中原乃是复兴之源。在乡建体系各大板块都工作过的丰收大哥2014年辗转回到河南家乡,开始负责统筹河南乡村建设工作。以豫西弘农书院为托盘,介绍了豫东“教授卖大米”的基地兰考南马庄合作社,豫北漯河白飞的返乡创业,豫南郝堂美丽乡村建设村、兰馨书院,豫中郑州有机农夫市集,以及中原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到第一届河南爱故乡大会在河南大学的成功举办。他意气风发而铿然有力得叙说着贯穿整个河南的爱故乡行动基础之上的中原乡村建设成果。有温度,有力量。

    中医文化的复兴尝试




    全球化视野之下的全盘西化,中国经济、政治、文化都无一幸免的,中医依旧难逃一劫。西医大肆入侵,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伦的破坏,更有着伦理价值的僭越。乡村建设的多元正对应着乡土中国自身的多元,有一批青年人也试图复兴中医,回复人伦本位的医患关系。


    有一个“乡建中华文化村”,这里有一位善和村长,原名曰“邹俊”,人称大仙,人才计划四期学员。远远没想到,他那样年轻、神采昂扬。他滔滔不绝而真诚地给大家分享了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常识。从村落规划、生态农业技术和养生健康标准,殊途同归地归结到了中华文化根基之上。不得不佩服一把,年轻有为的好青年,乡建里真是一抓一大把。


    另一位是毕业于河南大学金融专业的贾林州大哥,他出身金融,却苦学中医,期间个中酸苦也只有他自己清楚,但他早已意识到中医的重要性,只因母亲患病,好孩儿便苦研中医,竟又发现中华医学的魅力:辩证的思维,多元的文化。


    他们的分享又勾起了我对乡土大中国文化底蕴的痴迷,这块黄河哺育的大地上,有着多少朴素的繁华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文化价值观念也跟随改变,这是现代化出来的结果,后现代文明,当是适当的恢复传统,这不是历史的倒退,反而是更好的文明进步。

    大历史视野下的当代大乡建


    我们青年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温铁军”,温铁军老师微笑之谜。这次温老师当然会赴这场盛宴。满满当当整整一个会议室的人填充的水泄不通,我席地而坐,已经听过他两三次课了,而这次似乎是第一次理解了温老师的一些话,尤其是那句“去意识形态化”。


    大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绝不会因为“你是共和党”“我是民主党”而发生丝毫改变,意识形态的东西都是国家党派之间的争论,我们底层民众不该卷入其中,总之要“向善求真”得对待生活。温老师依旧是国际国内、历史地理,梳理了张謇、卢作孚、梁漱溟等上世纪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纵横捭阖,听着真是享受,而以自己的知识积淀,又怎能轻易理解呢?温老师笑笑说,听不懂就对了,自己大半辈子的学术研究怎么可能在两个小时里理解呢?重要的是他与我们青年人之间对话的那种求真向善的的气场,这个气场里,是一批追求真善美的脚踏实地的青年人。


    温老师重申了当代乡村建设形成的六大体系:学生下乡,教育支农;农民合作,改善治理;农业创新,城乡融合;工友互助,尊严劳动;社会参与,文化复兴;爱故乡行动。这六大体系建构起当代大乡建的机体纹理,进行乡土复兴的多样化自觉探索。他鼓励着后辈人,整合多种资源,通过爱故乡,形成一定的话语建构。我想,在激进历史中,通过乡土文化价值的再发现、重挖掘,建构起乡土中国对资本化城市的别样逻辑,这一实践层面的文化价值建构行动,一定有对我们当下的社会现状有着某种恢复性治愈功能,或者叫做抚平内心焦虑的功能。


    我们果真“聚是一团火”,但却很难“散是满天星”。乡村建设一直都是非主流,我们散后,又重新被裹挟在以资为本的主流社会里,在“小时代”和“大时代”的丰富张力中前行,而历史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当有更多的感恩和珍惜,而要少一些落寞和惆怅。


    丰富多元的“神仙会”结束了,除了一群热血青年的秉烛夜谈,肺腑交谈之外,我又想起《当代中国的新乡村建设》开篇的那番话:尽管新乡村建设运动为社会展示了鲜活的城乡互助案例、丰富的乡土实践经验以及多元化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但浸淫于发展主义久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此仍无法公正平和地反映,受困于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的思想界也不可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归纳总结。


    作为当代新乡村建设运动参与主体之一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在理解自身实践行动并建构文化认同感的内在需求下,仍然需要清理自身思想中的余毒残渣,反思“以资为本”的发展主义。


    我们这群人的事业,容不下一丝丝主流界的弄虚作假,甚至于伪善也决不允许。需要足够的理性支撑,更需要足够的担当和责任,需要一个完整的“人”。


    社会给不了我们出路,出路还是得由我们自己来寻,“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我们青年人,还是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大乡建的平台上,对号入座,扎根生长,望窗外,寒冬已过,春风十里,荠麦青青。


    ——苗苗    2017年3月1日    北京

    注:苗苗为北京爱故乡文化发展中心中干事

    附:蒲韩故事:今天如何让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一)http://mp.weixin.qq.com/s/gPiaDjLWFr89qhCjd0BFRg

    蒲韩故事:今天如何让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二)http://mp.weixin.qq.com/s/QItpzWfoTuWKlL8DYWNmpA

    蒲韩故事:今天如何让中国农民组织起来(三)https://mp.weixin.qq.com/s/MYm-6_uPPndIEIjcd-FKBA

    【蒲韩系列】社区联合社:农民合作的意义远超出赚钱增收https://mp.weixin.qq.com/s/8esT4o_PeRA1TcTB4Sm-Iw

    【蒲韩系列】回乡青年如何有所作为?

    http://mp.weixin.qq.com/s/lRn5UuJSUqMsm-GlJrwCpQ

    【蒲韩系列】不倒翁学堂:合作养老,让农村老人老有所依http://mp.weixin.qq.com/s/XtFvV_KbEuMBul8Mqio5uQ

    【蒲韩系列】红娘手工艺合作社:继承传统手工艺,利润透明零剥削http://mp.weixin.qq.com/s/_aqb48ZIKauMsJmNbypPfg


    点击这里进入:村头号,看更多农村资讯

    村民评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